第563章 激化

作者:薛白杜五郎
杜五郎一度以爲大明宮那高高的宮牆遮住了薛白看世間百態的眼,但漸漸發現,是人們的僞裝使他看不到那些慾望與惡念。

  比起探查宮外具體發生的事件,更難的是分辨出人心。

  “今日,我以親自考校大慈恩寺所留僧侶佛法的名義見了他們。”薛白道,“實則,我藉機查實了住持不空的罪證,與元載所言基本相符。但元載的話亦不能全信,至少他給的官員名單就不太對。”

  薛白至少可以確定那份常與大慈恩寺往來官員的名單裏,元載把自己與其黨羽都拿掉了。

  杜五郎問道:“那要怎麼辦?”

  “可法辦,但不能以謀逆的罪名辦。”薛白道:“你去讓那小和尚淨言到京兆府狀告不空,就定擄賣良民的罪名。”

  “爲何?”

  杜五郎雖然能理解薛白所說的那些,可有時腦子裏總還是繞不過彎來。

  政治上的權衡利弊、步步爲營,對於他而言有些太過複雜了。他的思考很簡單,比如分清善惡是非,把壞人殺掉也就是了。

  面對這樣的疑惑,薛白道:“好人壞人豈是容易分辨的?他們與反對我的人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要殺的話,會殺得血流成河,於是會有更多人反對我,得殺更多。”

  因這句話,薛白夜裏又夢到有一天自己忍不住了,提兵入宮,殺了李隆基、李琮、李亨、李……之後是數不清的大唐宗室、世家大族。

  一開始他很興奮,可怎麼殺都殺不完,直到長安城陷入火海。

  天亮了,他也就醒了。

  夢中的興奮褪去,面對現實,又是有些乏味沉悶的一天。

  他告訴自己,得有耐心,要像下棋一樣做全盤考慮,再一步步落子。他現在是興復盛世的規劃者,不能再動不動就掀桌子。

  崇義坊。

  王縉的宅院佔地廣闊,據有了坊四分之一的面積。

  在這樣的地段,能建如此大宅自然是貴不可言。可世人津津樂道的反而是李林甫、王,以及楊氏的奢豪,反而很少提及王縉的富貴。

  因爲那些人是暴發戶,李林甫哪怕是宗室也是落魄旁支,王是庶子出身,楊氏是攀上枝頭一飛沖天,這些故事說起來總能給人一種“也許有天我也能飛黃騰達”的意趣,還有種“這種人就不配富貴”的酸味。但王縉不同,七家十姓的出身,顯赫了上千年,擁有真正的貴族風範,一切都是應得的。

  楊氏姐妹、楊國忠喜歡鬥富,王縉卻根本就不需要通過高宅大院這類世俗之物來彰顯自己。世家的貴氣是一代一代的時光養出來的,不是新貴們置個大宅就能模仿的。

  比如王縉的哥哥王維能買下了輞川別業,卻從不炫耀它值多少錢。才華、風度,纔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奢侈之物。

  王家兄弟一向有清名,篤信佛法,素有善行,與薛白的關係也很不錯。因此,王縉萬萬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被懷疑。

  “我密謀對付太子殿下?”

  “不錯。”

  坐在王縉對面的是一個年輕官員,正是由元載舉薦爲官的楊炎,因表現出色,已升遷爲司勳員外郎。

  楊炎把一封封的供狀擺在王縉面前的桌案上,道:“證據確鑿,王尚書常年與僧人不空來往,資助頗多,不空則拿着王公的資助,暗中竄聯對殿下心懷不滿之人,陰謀顛覆。”

  “並非如此。”

  王縉的回答很單薄。

  他這一生都是站在高處,見過的世情多,早看淡了權力富貴。因此面對這樣可怕的指責,並沒有流露出任何驚恐慌張的態度,始終是榮辱不驚。

  楊炎道:“事已至此,只怕不是王尚書一句話就能推託的了。”

  “殿下還未成爲儲君之前,我便是河東節度使。”王縉道,“倘若我對殿下有所不滿,在河東時便該謀劃,又何必等到現在?”

  “真當我不知嗎?王尚書在河東就已假託營建寺廟之名,散出公文,使僧侶斂財募兵,意在謀逆。”

  楊炎官雖小,氣勢卻很強。而且是真的拿出了證據,把王縉理佛所花費的錢財查證、統計了出來,厚厚的賬冊“啪”一下就甩在案上。

  “十萬餘貫的支出,若說不是圖謀大事,誰信?!”

  “我篤信佛法,甘心捐贈。”

  “甘心助妖僧欺男霸女?”

  “不空如此,並非天下僧侶皆是如此。”

  王縉無奈地輕嘆了一聲,目露悲天憫人之態,倒顯出了佛性來。

  楊炎態度強硬,若非是權職不夠,幾乎就要當場把王縉拿下。但他沒得到這個命令,遂搜了王縉府邸,拿走了賬冊、地契、書信,說是要查一查王縉到底與大慈恩寺是否勾結,有沒有共同欺佔的田畝。

  如此一來,王宅雞飛狗跳,人心惶惶。

  面對這種情形,王縉始終端坐在大堂上,閉上眼,一言不發。

  他手裏什麼都沒拿,但手指卻有着小小的動作,彷彿在輕輕撥動着佛珠。他口中無言,但嘴脣微微張合,似在輕聲誦唸。

  不知過了多久,楊炎終於是帶着人押着成箱的文冊離開了。

  一個和尚也不知是從何處出來,緩緩到王縉身後,嘆道:“是貧僧連累了王公啊。”

  這和尚法號含光,很早以前就與王縉交情甚深,這次因被朝廷要求還俗,他卻希望能繼續修行,不想種田,於是逃到了王縉家中避難。

  “與禪師無關。”王縉道,“此事關乎權、關乎財,唯獨與佛法無關。”

  “王公的處境只怕危險了。”

  含光和尚雙手合什,道:“貧僧雖是化外之人,對朝堂之事卻也略有所聞。太子殿下爲奸臣元載所蠱惑,對佛門趕盡殺絕,究其根本,還是元載藉機排除異己。”

  王縉一直表現得很平靜,可當他睜開眼,眼神中卻蘊藏着怒火。

  他其實很憤怒,這種憤怒並不是因爲楊炎的那些話,而是薛白下令滅佛,就已經點燃了他的怒火。

  這是信仰的衝突,無法調解。

  因此,當得知那詔令的瞬間,他心裏就已經不再支持薛白了。若當時他還是河東節度使,他一定不會奉詔,而會選擇在河東保護寺廟、僧侶,正面反對薛白,之後,他很可能會選擇別的皇子。

  可惜的是,他已經被調回長安擔當工部尚書,手中無權,什麼都做不了,空有一腔怒火。

  今日,楊炎一番話最大的影響是把他逼向絕境了。牽扯進了謀逆大案,接下來面對的很可能是抄家、流放。

  王縉不得不考慮,是否要奮力一搏。

  含光能感覺到王縉的憤怒,遂繼續道:“貧僧有個疑問,聖人以太子監國,可太子畢竟年輕,不知倘若太子有錯處,當由誰來糾正?”

  一句話,王縉不由回頭看向了含光,只見這和尚寶相莊嚴,但眼神頗有深意。

  傍晚,李峴回到了宅中。

  他才進門,已有僕婢稟道:“阿郎,有客來訪。說無論如何都要見阿郎,已在偏堂等了很久了。”

  李峴問了兩句,親自到了偏堂,卻見是李珍坐在那裏。

  兩人都是宗室,一個爵位高,一個權職重,遂也不論那些虛禮,李珍開門見山就說了他的來意。

  “那位才入主東宮多久?立足未穩,甫一監國就敢滅佛,昏招,但我沒想借機對付他,我與佛門沒關係。可結果呢,他滅佛就滅佛,還不忘排除異己,辦出謀逆大案來,這是何意?把刀架到我們頭上來?”

  李峴道:“你要易儲不成?”

  李珍道:“不是我要易儲,他現在犯了衆怒。是滿朝官員都渴望聖人或太上皇能出面主持大局。”

  李峴沒有馬上說話,而是思忖着。

  一開始,他並不反對薛白抄沒寺產,認爲這是有利於社稷之事。但局勢進展到這裏,確實是有些失控的樣子。

  原因有很多,表面上看,是朝臣們對元載有惡感,指元載藉機排除異己,這也是現在衆人喊得最多的。而事實上,則是寺廟牽扯了太多權貴的利益。

  舉個例子,李峴知道李珍的姐妹當中就有人喜歡樣貌清俊的小和尚,想必大慈恩寺的住持不空知道李珍不少的惡行。

  哪怕沒有這種勾結,平素裏過去上個香、捐些香油錢的高官重臣大有人在,現在已經是人人自危了。

  現在,長安城流傳着一個說法,說是太子敢下令滅佛,很快就要遭到報應,要不了多久就會暴斃身亡。

  這種言論能傳播開來,而朝廷掌握着報紙卻不能壓下輿論,可見不滿的情緒有多大了。

  不僅是權貴們不滿,那些僧侶還俗去種田,也是怨聲載道,這些人又能說會道,反而使得民間對太子的風評急轉直下。

  李峴其實也想過,眼下請聖人或太上皇出面主持局面,未必是壞事。

  他並非是從權力鬥爭的角度考慮,也不是想要易儲。而是由太子監國本身就是有退路、餘地的,太子做錯了事,聖人出面收場,很正常。

  而聖人不論從身體、才幹都不如太上皇,所以,眼下由太上皇重掌朝政,似乎是衆望所歸。

  李珍見李峴久不說話,伸出手在他面前晃了晃,道:“這件事可不是我一人的主張,之所以由我出面見你,只是因爲我身份尊貴。已經聯合起來的官員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不少一度支持那位監國之人。”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