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心懷家國
“誠然我們的學問尚淺,無法比擬朝廷大臣們的博學。”
“可作爲大秦公子,我們必須心懷家國。雖然以前或許有人先提出了精彩見解,所以不敢貿然發表意見,但在家宴上,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至少分享各自的看法。”
“大秦歷代先王,用了上百年的時間,終於統一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我們作爲後代子孫怎能不奮力前進、整日消沉呢?”
說罷,
秦長青環視四周揮袖示意宦官與侍女們離開。
經過短暫的猶豫後,宦官和侍女都撤退出門外,院內只留下了各個公子和公主。
秦長青起身在已經熟透的羊腿上撒了些辣椒粉、花椒粉,切割好遞給在場每個人一份。
扶蘇望着秦長青的眼睛,透露着幾分疑惑。
他始終摸不透秦長青的真實意圖。本來推測這場家宴是想聯合其他的公子,可是目前看來,秦長青似乎只是希望親人相聚溫馨用餐罷了。
他試着咬了一口羊肉。
確實味道絕佳。
隨後,扶蘇主動開口:“弟弟說得在理,家人共聚理應更加熱烈些。作爲大哥,我也不能保持沉寂不說話。”
“對於如何實現長久和平……”
“我也有幾點考慮。”
“據我來看,現階段大秦應推行仁政來安撫廣大人民羣衆。”
“民心穩則帝國安穩。”
秦長青搖了搖頭,接着說:
“兄長說得有點籠統。”
“我提議換個思路探討一下:假如以國家角度來看,該怎麼治理呢?而從民衆角度來看又是如何呢?我們身處宮廷之內享受無限奢華。我自己曾經親身走過一些平民區,瞭解到生活的艱辛。單純提出‘施行仁政’恐怕解決不了問題。什麼是真正的仁愛?對象是誰?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我們真正需要找到可行性的舉措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說辭。也許‘長期穩定’的議題確實有些抽象且缺乏具體實踐經驗,那換個主題來談談——你們覺得治理一個地區的重點在哪裏?”
四下一時鴉雀無聲,相互對視了幾秒鐘都無語凝噎。
確實他們都曾設想管理一方土地,不過像現在這樣被直接問出來的情況,估計還從未有過先例。
胡亥咀嚼口中肉後,稍作猶豫,接着說道:“我不知道怎麼治國,也不懂得怎樣治理百姓,但是我們大秦是以法治爲基礎的國家,只要是按照法律行事的話,不論是國家管理還是羣衆治理都不應該困難。”
“所以我認爲,管治的核心在於法治!”
旁邊,公子高興思良久。
接着說:
“在我看來治理的關鍵是在穩定。”
“動盪的時代註定災難不斷。”
“管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首先保證整體安定。周朝延續近八百年時間,但其中不斷髮生戰爭導致家國破敗、流離失所,在這樣的條件下,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是一種奢望。如何能夠討論到治理方面?現在,在父皇英明領導下,六國之地已經歸附於我,匈奴也被擊退遠離邊境,百越勢力無法威脅大秦軍隊。只要掃清外面的威脅再清除
然而,
他對這些並不在意。
待到其他公子們都表達完意見後,扶蘇環視四周,確認沒有宦官和侍女,心中稍感踏實,纔開口說道:“我以爲治理天下,關鍵在於仁政。四海安寧,國家太平,百姓富裕,這就是大仁。”
“若想實現這一大仁的目標,”
“就必須推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
“當百姓生活無憂,自會安居樂業,不再違法律,也不會發動叛亂。”
“眼下父皇的措施,確實是徵用了太多民力。如果施以仁政,廢除一些苛法,地方民衆還會抱怨秦朝的法令嚴苛?沒有民衆的支持,六國餘孽又如何能捲土重來?”
“治理天下的根本,在於仁。”
“執政當推行仁政,待民應當寬容,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民心所向,萬民順服。”
扶蘇說完,周圍一片寂靜。
秦長青也不禁挑眉。
他覺得實在無力吐槽,不清楚應該誇扶蘇正直,還是批評他情商太低。其他公子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不會公開批評始皇;而扶蘇似乎是毫無察覺,直言不諱,讓人不禁搖頭。
公子高見狀急忙說:“兄長認爲在仁,我認爲在於安穩。我們各位兄弟大體已表達了各自的想法,不知道十弟怎麼看呢?”
“你之前生活在民間,對民衆的需求更爲熟悉,必然有不同的見解。”
秦長青站起身,向在座的人行了個禮。
說道:
“不敢說什麼高見,只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來,治理國家不論法治,還是穩定、仁政或是制度,關鍵在於國家的運作能否正常。”
“國家得以運轉,”
“關鍵還是錢財!”
秦長青接着說。
“錢財?”
一句話下來,所有人震驚。
他們預料到秦長青會提出令人驚歎的觀點,因爲他一向與衆不同,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但聽到他說的關鍵是“錢財”二字,確實令人感到意外。
公子高說道:
“十弟,你這話錯了?”
“何以把錢財視爲國之根?”
“就算不去討論那些古老的例證,三代之政的失敗大多因爲制度的崩潰,與金錢又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將閭公子滿腹疑惑地說:“十弟,雖然你以前在外面流浪時或許經歷了不少困頓,但你也未免太實際了吧?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你現在已是皇家子弟,難道還會缺乏錢財嗎?”
扶蘇眉頭微皺。
接着問:
“十弟,我對你的經歷瞭解頗深,即使是你還沒公開身份時,也是生活無憂,即便見到過民衆的艱難,錢財依然是普通百姓所關心的事,並不應該是國家的核心問題吧?”
“更何況現今的大秦統一貨幣,貨幣皆由朝廷鑄造,何談錢財的重要呢?”
其他公子也都面帶困惑。
對於他們的驚訝,秦長青依然保持鎮定。
笑着道:
“我沒有說錯。”
“治國最應重視的就是財富!”
“或許你們覺得治理需要完善體制、良好環境、成熟法制及施行仁政,但是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錢財。”
“我在外面聽到了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
“儘管有些誇張,但這揭示了一個問題的**。”
“如今的秦,已不是建國初期的秦國,在父皇努力經營下,秦已經初步形成了健全的政治體系,即使仍有改進之處,但其基礎框架已經形成;至於法治,自商君以來,已有所建制,大秦現存的一些難題已不至於動搖根基。”
“因此治理大秦未來的重點應在於增加財富!”
“這也許看起來不合常規,甚至可能顯得荒唐,”
“但這的確是我的見解。”
“世間熙攘,皆因利往來。”
“如同我的三位兄長所說,只要體制不破敗大秦就無憂。而這一龐大體制正是由衆多個體組成;讓官員辦事,就得先保證他們衣食無缺,這一點相信各位也能理解。”
“雖然我們自幼享富貴生活,但我們想過沒有,大部分秦地的公務員並不是直接參與生產活動的。”
“他們靠的是俸祿生存。”
“雖說有部
“租稅基本上不會有多大變化,因爲在糧食產量固定的前提下,增租是不現實的,而租稅主要用於皇室支出和官吏俸祿,這是維持整個體系正常運轉的根本。因此只要沒有大的天災或人爲災難,整個帝國大致是可以平穩運作的。”
“不過,戰爭所消耗的巨大資源卻全部來自於賦。”
“民衆對此早已怨聲載道。”
“如今對匈奴的戰爭已落幕,但是應得的賞賜尚未兌現。這次出動了接近四十萬軍隊,斬敵數萬。這樣巨大的戰功意味着必須支付大量的獎賞,所需的錢糧自然是非常驚人的,至於國庫還有多少儲備我無法知曉,哪怕朝廷傾盡全力,也難以輕鬆應付。”
“到頭來...”
“很可能會再徵人口賦稅!”
“而這種狀況下,朝廷可能也無能爲力,所以他們正在安排數十萬人前往北方河流屯戍。這樣做一是防範匈奴南下,另一目的,恐怕是爲了在當地分配耕地,從而儘可能減少現金的發放。”
“事實上……”
“朝廷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的資金和物資。”
“很快,平定百越的戰略也要開始推進,此前遭遇了一些困難,加上**染瘧疾,對平越深惡痛絕,此次行動不會小,並且所有這些開銷,依舊來自賦稅;等平定了百越以後,很可能是借鑑北方經驗,命令士兵就地守衛。”
“然而...”
秦長青掃視一圈,在場的人後,他繼續說到:
“大家都熟知南方的嚴峻情況。”
“誰真的願意長期駐守?”
“況且平定了南海同樣需要大賞特賞,這還需巨鉅額資金,此外,各項在行進中的重大建設工作,即便動用了徭役,但這些勞役人員還是要用餐的,這都是不小的開支。”
“如今的大秦可能早已有心無力。”
“大秦缺乏財政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