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
“朕甫一登基,便有言官聯名上奏,難道是朕不德所致?”
百官注意力盡數被勾了過去。
紛紛擡頭望去。
只見得小皇帝手裏拿着論語,手腕撐着御案,身子微微站起,神色驚愕地開口。
這番舉動,就連一旁的馮保都沒反應過來。
他恨恨將挪開屏風的太監張鯨記在了心中。
旋即警惕地看向小皇帝,不知道這是鬧得哪一齣。
高拱也是皺眉不已。
眼下只有他有這個地位能接下這話茬。
他看向御階上的小皇帝,行禮道:“陛下,御史風聞奏事,向來有之。”
“如今或許彈劾之人天怒人怨,纔有此不約而同,也並非聯名劾奏,無關乎陛下聖德。”
“還請陛下放心聽政,臣等廷議,便是爲了處置這事。”
小皇帝不通政事,他難得解釋了兩句。
總之就是,不關你的事,自己玩自己的去。
朱翊鈞心中清楚,他在廷議上露頭,必然要受到高拱與馮保雙方的警惕。
所以,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別居中平衡沒搞成,被這兩人聯手按下去了,才讓人笑話。
他早想明白這一層,直接開門見山:“元輔,此事你們廷臣好好商議,朕不多加干預。”
“就是這言官一齊上書,彈劾朕的大伴,大伴又說這是結黨,無論如何,都太聳人聽聞,可否給朕解釋原委?”
你們怎麼議論,怎麼票擬我都不管。
就是被這事嚇壞了,又是結黨,又是聯名彈劾的。
到底怎麼回事,給我解釋一下就行,反正我早晚要知道的。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卻還是一時無人應聲。
突然,慄在庭出列搶白道:“陛下,此事說來話長。”
“簡單而言,便是馮大璫這一身的職司,有違祖制!是禍亂之始!”
嘖,這眼力見。
要不是個進士,朱翊鈞都想把司禮監掌印給這慄在庭來當了。
他不去看身旁馮保的神色,疑惑問道:“何處有違祖制,這司禮監掌印,不由內臣當,難道該從進士中選拔?”
朝臣們自然不能平白受了這話。
話都到這裏了,也不介意給皇帝科普一番。
工部尚書朱衡,一個半技術官僚,當場就着了小皇帝的道。
他失笑解釋道:“陛下,司禮監掌印自然是內臣擔任,不過,按祖制,卻是不能再兼任東廠廠督一職了。”
朱翊鈞似乎是聽懂了。
他轉頭看向馮保,懵懂問道:“大伴,果真如此?”
馮保面無表情,宛如照本宣科答道:“奴婢區區賤身,哪裏懂什麼國朝成例。”
“這東廠廠督,是先帝點我的,這司禮監掌印,是李太后提拔的,奴婢也未曾聽聞要革我某職,便一併任了。”
“若是廷議的結果太后點頭了,咱家照做便是。”
說一千道一萬,這事也繞不過李太后。
你說有違祖制,咱家不過是上命難違。
你們自己廷議就好,什麼結果我都認了。
朱翊鈞暗自瞅了馮保一眼,果真是八風不動。
按照如今這個烈度,數十名御史、科道言官,稍微處理不好,就是國朝大案。
別說他孃親,先帝復生都不一定擋得住!
當初先帝以義父事高拱,都能被徐階趕回家。
成年皇帝與內閣輔臣尚且如此,更別說監國太后和太監了。
但馮保卻這般有恃無恐,只可能是有人要反水啊!
只要出來些有分量的廷臣,站在高拱的反面力挺馮保,李太后就能再度泰然坐在裁判席上了——裁判,是不可能錯的。
至於什麼是有分量的廷臣?
那大概是六部尚書一流吧……比如楊博,又比如呂調陽。
想到這裏,朱翊鈞看向禮部尚書呂調陽,這位新黨二號人物。
好在他就是爲這事請了這幾天臨朝聽政的,背刺可以,等馮保喫夠虧再說。
他帶着好奇神色,問道:“呂卿,你是禮部尚書,這些國朝成例,你應該最懂了,不知這二者爲何不可兼任?”
呂調陽正想事情,突然被叫了一聲,連忙回過神來。
他先行了一禮,開口道:“微臣不敢稱最,但或可爲陛下解惑,這司禮監……”
還未說完,朱翊鈞就擡手打斷了他。
他只要前半句,後面的還是別說了,免得說什麼不受控制的話。
朱翊鈞:“呂尚書,廷議纔是國朝大事,若是禮部沒有要事議論,不妨隨朕到側殿爲朕解惑?”
不管你們現在是什麼預謀,今天都先給我忍着。
呂調陽張了張嘴巴,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他最後還是推脫道:“陛下,微臣這裏,確實還有事要議。”
那更不能讓你議了!
朱翊鈞連忙看向高拱:“元輔,數十名言官上奏,此事太大了,朕心中惴惴,卻又不好攪亂廷議,不如,便將呂尚書借朕解惑如何?”
“朕沖齡踐祚,不通政務,母后監國,深宮婦人,正需呂尚書開解一番,纔好明白科道言官們義憤所在。”
高拱聽小皇帝這話,着實有些道理。
言官羣議洶洶固然可怕,但皇帝跟太后,終歸是深宮婦孺,就怕不懂事態嚴重性。
也好,讓呂調陽好好說說如今是什麼個局勢。
想到這裏,他轉而看向呂調陽:“呂尚書,禮部的事明日再議吧,聖上有召,豈能推脫。”
呂調陽摸了摸懷中的奏疏,心裏發苦。
如今言官擡出祖宗成法,可是個絕佳的機會。
都說馮保身兼兩職,不守祖制。
這話固然沒錯……可高拱不也是一樣!
都位居首輔了,還任着吏部天官?
祖制這武器,馮保區區太監拿不起來就罷了,但對文官而言,卻是通用的。
高拱只以爲朝臣六部九卿都與他一條心,纔敢這麼放肆大膽。
可若是有大臣一旦挑破高拱這一身職司,與馮保一般無二。
這彈劾馮保之事,就變成彈劾司禮監掌印與內閣首輔,要麼一起罷,要麼一起用。
總不能祖宗成法還選擇性適用吧?
屆時,無論是新黨,還是李太后,都能和稀泥,藉口爲朝局穩定故,將二人都輕輕放下。
非但如此,這次聲勢浩大的彈劾,言官們只用祖制攻訐馮保,怎麼無視了高拱?
元輔或許不知情,但這些言官究竟是爲了國朝政局,還是借題發揮?
一旦追究下來,也必須有人負責。
這些言官,以及御史頭子葛守禮,首當其衝!
而馮保方纔拿出的結黨之說,也就能作爲插手御史臺的由頭了。
說白了,新黨現在要做的,就是撈一手馮保,再斷高拱一臂。
如此,便能既不把火燒得太旺,防止朝局動盪,卻又能將高拱按住,直到他體面致仕。
這些,就是與馮保之間的默契了。
也是張居正臨走前的交代。
而今日正要讓楊博反水,把這一層揭開。
結果楊博屁股不乾淨,剛一廷議,就被趕回去自陳罪過,疏乞罷免了。
楊博不成就算了吧,本來就是中途入夥的,他呂調陽來也是一樣。
他懷中正備着禮科給事中的奏疏呢,就準備伺機而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