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

作者:鶴招
七月二十四。

  早朝照常進行,一如既往。

  皇帝今日仍是未來聽政,首輔張居正領班主持廷議。

  次輔高儀、羣輔王崇古如故。

  羣輔呂調陽與戶科給事中趙參魯巡戶部,檢閱當年錢糧用度,缺席廷議。

  禮部尚書張四維數日不朝,禮部的位置上,今日來的是禮部左侍郎馬自強與右侍郎諸大綬。

  先是,都御史葛守禮有奏,原任薊遼都御史王忬,破虜平倭,非罪而死;原任浙江巡撫朱紈,清直耿介,被讒飲鴆,請兩宮優免施恩。

  兩宮閱後紛紛動容,昨日下內閣議論。

  今日廷議乃議定,以忬合照例祭二壇,造墳安葬;紈合照例與祭一罈,減半造葬。

  又有,吏部左侍郎申時行題。

  升山西右參政申佐,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

  除補原任江西右參議田汝預於河南,分守河北道。

  兵部車駕司主事熊敦樸,轉爲兩浙運判。

  前二者也就罷了,有跡可循的升授,倒是後者,顯得極爲突兀。

  熊敦樸是這一屆的庶吉士,上月才授官兵部車駕司主事。

  這還不到一個月,吏部就想將人貶去兩浙——二者雖然都是六品官,但京官平級外調,就是心照不宣的貶職。

  不免讓人疑惑這位是犯了什麼事。

  尤其兵部尚書石茂華皺眉不悅,雖然只是個小小主事,但畢竟是他兵部的人。

  吏部想貶官竟然都不跟自己通氣,就拿到廷議上說三道四。

  甚至連個理由都不給!?

  申時行這般肆無忌憚地操縱兵部職官人選,簡直豈有此理!

  石茂華正要開口,找點存在感。

  就見到張居正、張宏,二張先後開口,內閣迅速票擬,司禮監以兩宮知悉的由頭,現場就批了紅。

  生生讓石尚書的話,嚥了回去。

  衆人還思忖着其中的深意與內涵。

  卻又是數道石破驚天的消息,砸在廷議上。

  湖廣佈政司、楚府、巡按御史舒鰲、湖廣巡撫梁夢龍等數十道奏疏,彈劾成國公朱希忠。

  奏疏稱,朱希忠在湖廣擅用威福、僭越主上,竟敢逼荊藩藩主自焚,殺害岷王、數位郡王!

  羣情譁然,議論紛紛!

  大理寺卿陳一鬆當先愕然道:“朱希忠不是去查張楚城案?如何在湖廣胡作非爲?”

  這話與這語氣,有幾分真假實在不好說。

  畢竟奏疏是被皇帝留中了,但大臣們又不是沒點親朋好友送信。

  明面上要避嫌不好討論,但私下裏,其實已經討論開了。

  如今諸廷臣多半是早有立場,做個樣子罷了。

  刑部尚書王之誥沉聲道:“我原先聽聞,此人去了湖廣,非但不好好查案,還帶着錦衣衛劫掠鄉里,橫行霸道,戕害百姓。”

  “如今看來,反而還是低估他了。”

  “竟然擅殺王爵,實國朝罕有,簡直是膽大包天!”

  禮部右侍郎諸大綬面無表情看戲,還貼心地給衆人搭臺子:“是何原由,何通政不妨說清楚些。”

  何永慶擦了擦腦門上的汗。

  他挺着便便大腹,又取出一份奏疏,支支吾吾道:“據駙馬都尉鄔景和陳情的奏疏說。”

  “各大王府,涉案廣衆,暗害欽差、盜掘礦藏、私鑄錢幣、交通苗夷、巫蠱聖上,林林總總等十餘樁罪狀。”

  “其中岷府更是嘯聚上千匪盜,收買苗兵,意圖舉事!”

  “他與朱希忠爲了彈壓湖廣局勢,不得已只能便宜行事,就地審結行刑……”

  何永慶話正說到一半,就被刑部尚書王之誥打斷。

  只聽王之誥冷冷呵斥道:“胡鬧!”

  “當初楚子弒王謀逆,數千兵丁固守王城,他鄔景和處置之後,怎麼沒有就地審結行刑?”

  “彼時他還知道將人送入三法司結案,由世廟硃批,九月詔告太廟後,纔在西市凌遲。”

  “如今同樣是謀逆,他鄔景和就敢跟朱希忠獨斷專行了,原地殺戮!”

  “是不是世廟說的話,在他鄔景和、朱希忠那裏好用,未親政的陛下,他們就不放在眼裏了!?”

  何永慶堂堂正三品大員,說話被打斷就算了,還被王之誥訓兒子一樣訓,實在難堪。

  心中更是委屈難言。

  他就一傳遞奏疏的,對着他作色幹什麼?

  你們要撕這個咬那個,指名道姓彈劾便是,何必在這裏隔山打牛。

  大理寺卿陳一鬆也附和道:“畢竟是宗室,哪怕鐵證如山,又豈能私自處置?”

  “天下的局勢都在陛下肩上扛着,鎮壓局勢這幾個字,還輪不到朱希忠跟鄔景和來說。”

  “無論如何,今日大理寺也要彈劾朱希忠!”

  三法司跟禮部不滿,實在太正常不過。

  連誅殺親王這種大事,都越過了有司。

  以後皇帝乾脆每次就叫錦衣衛出馬就是了,還要有司做什麼?

  這個口子一開。

  今天殺親王是便宜行事,明天殺個侍郎,後天殺個尚書,是不是都是便宜行事了?

  乾脆給朱希忠封個九千歲,天天便宜行事算了。

  當初南直隸好歹還知道組個三法司,定罪以後檻送京師。

  怎麼到了湖廣就胡搞一通了?小皇帝是不是越活越回去了?

  只能說,王之誥、陳一鬆明着在罵朱希忠、鄔景和二人,實則還是在質問皇帝。

  尤其是王之誥,他前次南直隸風波,害得自家兒子被按律流了二千里,多少對皇帝有所不滿。

  怎麼,那時候讓我國法爲重,現在換你的人,就要死保了?

  王之誥再度附和陳一鬆:“我這就稟明陛下,奏請召朱希忠回京,詰責湖廣之事!”

  “錦衣衛橫行跋扈,簡直有失體統!”

  兵部工部一如既往站在一旁看戲。

  倒是幾名言官,出言附議,都認爲朱希忠有僭越之嫌,理當召回詰責。

  理當問明緣由後,行削爵罰俸之事。

  何永慶明白不是衝着自己來的,只是出氣筒罷了,也懶得在乎這些人的語氣。

  他忍着委屈,好歹將事情始末說完整:“此外,鄔駙馬還臨機決斷,處置了各大王府。”

  “收歸了各藩宗產,交予內廷、禮部宗人府、戶部、王府屬官分治。”

  “同時,將各藩各府祿銀,改爲定額。”

  “並開放各藩商禁……”

  何永慶長話短說,又將奏疏傳閱各位同僚:“具體事宜,陳列在奏疏最末。”

  這話一出口,不知多少人勃然變色。

  “鄔景和實在放肆!”

  “他還指使起六部和內廷了,不知道的還以爲他是什麼身份。”

  誅心之語,層見迭出。

  死個親王,不過是飯後談資,大家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但要是有人想開放宗室商禁,那大家就動真怒了——這不是來搶飯喫!?

  做生意憑的是什麼?

  不是看後臺看關係,難道還是所謂的能工巧匠跟營商水平?

  官紳官紳,欺負普通商人跟老百姓,自然是自然是無往不利。

  你這內廷、戶部帶着各大王府出來經商,那大家到時候生意上遇到了,難不成還得各憑本事?

  那怎麼行!

  工部右侍郎劉光濟,本是下個月就要致仕,歸鄉享受官紳生活的人,此時也不得不站出來說一句:“元輔,閣老,諸位同僚。”

  “宗室乃是太祖血脈,藩禁乃是祖宗成法。”

  “如今朱希忠、鄔景和二人,無法無天!”

  “不由三法司過目、不得陛下硃批,不祈告太廟,便擅殺帝孫皇子;逼死郡王,妄罪各藩,收歸宗產,損害陛下皇室親誼;甚至還大言不慚,支使內廷、六部,私自毀費祖宗成法。”

  “此二人,陛下若不召回,無以安宗室!三法司若不詰責,無以明國法!內閣若不撥亂反正,無以正視聽!”

  這話一出,大理寺卿陳一鬆、刑部尚書王之誥、吏科都給事中劉不息等,紛紛附和。

  衆人看向班首的三位閣臣,卻見三人都老神在在,並不言語。

  這時,戶部尚書王國光橫插一腳,淡淡道:“劉侍郎不要危言聳聽嘛。”

  “咱們一件一件來。”

  “劉侍郎先前告病在家或許不知,這劃定罪藩,收歸罪藩宗產之事,此前廷議已經有定論了,劉侍郎不要動不動就什麼損害皇室親誼。”

  “而開放宗室商禁這事,也扯不到什麼祖宗成法。太祖皇帝時,可沒有這個祖宗成法。”

  “這時候劉侍郎怎麼不說,此舉有助於替陛下彰顯皇室親誼?”

  “此舉既替中樞省了稅負,又爲絕大多的宗室謀了一條上進之路,甚至諸位難以宣之於口的,唯恐宗室作亂,也並未觸及到。”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