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

作者:鶴招
如火如荼的辯經幾日,不知不覺間,便到了雨水節氣。

  這個時節,北方雖然仍舊沒到春意顯露的時候,卻總算不再連日大雪了。

  紫禁城的積雪也逐漸開化,清爽了些許。

  天氣好,那便是圍爐煮茶的好時節了。

  朱翊鈞一大早跑到元熙延年殿,跟李太后問安時,當場就被李太后留下,跟着外戚們一起閒話。

  也就是李文全父子,李彩雲一人。

  李誠銘半邊屁股彆扭坐在位置上,不時挪動更換姿勢,齜牙咧嘴。

  最後乾脆站起來侍奉君父長輩們端茶遞水。

  李太后用眼神剜了李誠銘一道,又看向兄長李文全:“大兄,誠銘這孩子今年都十九了,也該成婚了,省得心思浮躁。”

  李彩雲很是認同地點了點頭,看向李文全:“大兄,太后說得對,小時候咱們莊上,誰家十九歲還沒成婚,是要被背後指指點點的。”

  她大李太后四歲,今年已經三十四了,也是最愛催婚的長輩。

  李文全餘光打量着皇帝,面上不動聲色道:“太后,去年底剛見過了兩家,再分辨一段時日,便能定下來了。”

  李誠銘神情略有窘迫,求助般看向皇帝。

  朱翊鈞熟視無睹,將茶杯放在手中來回摩挲以作暖手,好奇追問道:“怎地未聽表兄說起,不知是怎樣人家?”

  李文全在中軍都督府廝混了兩年,整個人貴氣了不少。

  他拘謹而不失溫情地看着皇帝回道:“陛下,不是什麼大戶,一家是諸生之女,近祖最高只做過知縣,另一家是商販之女,就是前年收購的一家海商,人看着都還不錯,父輩心思也算純良。”

  朱翊鈞點了點頭,並未發表反對的意見。

  他對此還是比較認可的,雖然自己積極擁抱政事,但這些親戚,還是少來沾染爲好。

  尤其李誠銘這樣跑去給魏忠賢立生祠的,顯然政治嗅覺不行,玩不轉這些事。

  這時候,李太后自顧自酌了一口茶,若有所指道:“再分辨下來恐怕又是一年過去了,難不成還想二十成婚?依我看,還是早日成婚的好,無後爲大啊。”

  李文全低頭看到皇帝的腳有些緊張地往後縮了縮,他話到嘴邊,立刻改了說法:“成婚是大事,慢慢來慢慢來。”

  李太后還要說話。

  朱翊鈞連忙插話道:“方纔舅父提及海商,正好與舅父說道說道此事,也好爲表兄彩禮計較。”

  “沿海除了官運漕糧外,諸司這半年便會逐步向民間商會開放,差不多入秋之後,便可以領牌照了。”

  “舅父還是儘快把架子搭起來。”

  雖然朱衡整飭航線還要二年餘,但牌照可以先發起來嘛。

  一年後可以先通南直隸到天津衛這一段,已經足夠搞內貿了。

  創收不創收的且不說,君父主要還是爲了商會好,總得提前佈置好一番貨物、銷路之類事。

  當然,還有一點在於。

  航線修着修着,肯定不時還有一些牛鬼蛇神,蒼蠅嗡鳴。

  把牌照先發下去,人自然就團結起來了——資本對於保守封建勢力來說,已經算是進步了。

  李文全聽後,連忙起身,避席拜謝:“多謝陛下。”

  朱翊鈞擺了擺手,示意坐下說。

  李文全從善如流坐下,斟酌道:“陛下,出海的事且先不說。”

  “這沿海的海運,有前宋故事在,各家都比較積極,目前魏國公、英國公、平江伯、定遠侯、大長公主、王崇古家裏、許國家裏……都有意搭夥做這事。”

  “如今都說,能不能跟着漕運衙門去年試運海運的線路,咱們也先跑跑看。”

  說起正事,李太后也不再糾結方纔的事情,轉而將注意力放在所謂海商的事情上——給孃家謀正經財源的事,李太后還是很支持的。

  她好奇道:“不是說清江船廠的船明年才能造出來?現下拿什麼試?”

  李文全欲言又止。

  朱翊鈞倒是沒什麼避諱:“孃親,國朝禁海只對上面禁得嚴,下面私造、私運就沒停過,只是對外宣稱沒有罷了。”

  “正因如此,當初隆慶年間開海,纔會眼巴巴跑到民間去購船。”

  李太后哦了一聲:“那看來還是掙錢的。”

  總不至於商會冒着風險就爲了虧本吧。

  朱翊鈞想了想,看着李文全囑咐道:“太倉、嘉定往北的路線不能讓你們走,那邊聚水所委,渺茫無山,非遮洋船能過。”

  “這樣罷,還是自淮安而東,引登萊以泊天津。”

  他頓了頓,再度強調:“安全爲上。”

  沿海爲什麼比出海要簡單?就是因爲可以頻繁停靠。

  但東海那邊渺茫無山,趨避靡及,對船的要求就高了。

  船漂沒倒還好,就怕出了人命。

  李文全連忙應下。

  小皇帝打了個岔的功夫,李太后也不再說什麼婚事了。

  又東拉西扯一番,向皇帝說起移宮的事。

  其實自打過了元宵之後,西苑一些不打緊的東西,便陸陸續續搬回紫禁城了。

  眼下,三位聖人也該回去了。

  朱翊鈞想了想,還是無奈地點了點頭:“稍後孩兒去看看慈慶宮是否當真修繕妥當,若是無礙,咱們便動身就是。”

  修繕妥當肯定是妥當了,八月就妥當了,但不是沒親眼見過嘛。

  而且房子剛裝修完,靜置一個半年,難道不是很合理的事情?

  也不能怪朱翊鈞拖延。

  主要,辦公地點是建築羣落還是依山傍水,體驗可完全不一樣。

  紫禁城的綠化屬實不行!

  話都說到這裏了,朱翊鈞也有了由頭告辭。

  他看向李太后:“那孩兒現在去乾光殿問安,順路去慈慶宮看看,也好早些移宮,母后要一道前往嗎?”

  李太后癟着嘴,翻了個白眼:“我就不去了,稍後國丈還要入宮。”

  朱翊鈞見狀也不由腹誹一句,都三十歲的人了,還做小女兒態。

  心裏想着,面上卻是起身恭敬行了一禮,這才轉身離開了元熙延年殿。

  ……

  朱翊鈞剛一從殿裏出來,就看到翰林編修鄧以贊挺直腰桿,與張宏一左一右等在殿外。

  兩人看到皇帝出來,也是立刻迎上前:“陛下。”

  朱翊鈞奇怪地看了鄧以贊一眼:“鄧卿不是明日才當值?沈鯉呢?”

  輪值也得按照基本法纔對。

  鄧以贊聞言,開口回道:“陛下,數日前倒春寒,忽冷忽熱之下,沈檢討不慎染了風寒後便一病不起,之後不見好轉,已然下不來牀了。”

  “今日實在捱不住,這才讓臣來頂班。”

  一旁的張宏從袖中取出一份奏疏,雙手呈上,言辭簡短:“陛下,沈鯉以疾請致仕。”

  朱翊鈞愣了愣,下意識接了過來。

  他登基以來,見過太多喊着要致仕的官吏,這還是第一次真遇到有人病得不行想致仕的,一時間還有些不習慣。

  朱翊鈞翻開沈鯉的奏疏。

  只見字體頗有些歪歪扭扭,顯然是書寫時,軟弱無力所致。

  沈鯉文辭極好,念之朗朗上口。

  朱翊鈞一路看下來,下意識便沉浸其中,喃喃自語:“一骨空在,身魂相離,語言錯亂,足不任地,日夜呻吟涕淚……”

  “臣訪醫切脈,謂是繁火內蒸,心脾兩竭,寒熱交訌,肌肉潛消,即今瘦骨如柴,惟有一息未斷,奄奄待盡而已。”

  這寫得……朱翊鈞看到這裏,已是不忍再繼續看下去。

  默默合上了奏疏。

  沈鯉的身體不好他是知道的,隆慶元年就因此請假回老家,尤其自成婚以來,生了十幾個孩子大多夭折,就活下來兩個女兒,可見精子質量也不太行。

  都說到了這個份上了,朱翊鈞也不好強行挽留。

  朱翊鈞嘆息一聲,跟張宏吩咐道:“致仕就不必了,以病給假罷,什麼時候修養好了再回朝。”

  說罷,他又看向鄧以贊,語重心長:“平日裏空閒下來,還是要多強健體魄,調養身體纔是。”

  身體不好的可不止沈鯉。

  還有什麼張居正、陳棟、餘有丁,不是先天營養不良,就是亂喫補藥,身子虛得不行,不是風寒肺病,就是中暑心疾。

  不說鍛鍊身體吧,調理一下也行啊。

  鄧以贊個子矮小,身子自然也說不上好,平日裏也屬於經常因病請假的一批人。

  見皇帝這般說了,他也只好站着默默受訓。

  朱翊鈞抒發夠了,也不再繼續,擺了擺手:“讓王家屏補沈鯉的位,值文華殿吧。”

  其實從政治角度考量的話,許國要更合適一點。

  但許國這廝口音太重,替皇帝誦讀考卷,能給考生排名幹掉一百名的那種。

  要是整天在文華殿“我滴孩”,恐怕得熊敦樸第二。

  鄧以贊記在心中,答道:“臣遵旨。”

  朱翊鈞點了點頭,又跟張宏囑咐了一番,除了賜路費、表裏,命馳驛歸鄉一條龍外,又帶話看望,如何如何寬慰勉勵沈鯉云云。

  一行人說着正事,腳下不停,往乾光殿陳太后的寢宮而去。

  朱翊鈞走在前頭,頭也不回開口道:“近幾日朕還有什麼要事要辦,鄧卿一併說了吧。”

  有個詞叫與日俱增。

  朱翊鈞感覺他的政事就是這麼個趨勢,一日比一日多。

  如今已經到了不經人提醒,就可能會遺漏的地步了。

  這是值萬壽宮的職責,鄧以贊自然早有腹稿:“陛下,當先一事,乃元輔所奏,二月初三,御皇極門午朝之儀。”

  朱翊鈞點了點頭。

  這事他倒是還記得。

  御皇極門午朝之儀,是接見地方官員的大儀,也是張居正新年第一道面子工程——這是太祖留下的好習慣,訪民間疾苦,不過弘治朝以後,就廢棄不舉了。

  首輔先生說,如今的皇帝天縱聖明,勵精圖治,終於能拿的出手了,必須要給地方官吏長者看看,這叫彰天威、昭德意、光盛舉。

  當然,戚繼光自然也在其中。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