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明珠家事說
就以漢末爲起點吧。
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關東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但是,袁紹等人各懷私心,畏葸(xi,第一聲)不前,全部屯兵於酸棗一帶,不久即發生了火併,曹操大失所望,引軍返回陳留的路上,親眼目睹了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和百姓造成的災難、痛苦,便寫了那首《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部將李傕、郭祀二人在長安作亂,“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在避難荊州的途中,看到戰亂後生靈塗炭的慘相,寫了三首《七哀詩》,且看第一首: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果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至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別”更是反映出了戰爭的殘酷和百姓災難的深重。
至宋代,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陳與義避亂南奔,山河破碎的形勢和顛沛流離的經歷,使他逐漸認清了杜甫詩的思想意義,從而努力學習杜甫詩歌的愛果精神,他本人也由對杜詩的藝術鑑賞轉以學習其沉鬱、壯闊的風格爲主,從而創造了雄渾深沉的詩風,例如: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
可以說,這些紀亂詩、離亂詩記載的就是生民的血淚史。
但是,清代詩人趙翼好像沒注意到這個問題。
他生於雍正年間,主要活動於乾隆年間,自然是沒經歷過戰亂的。
你也許會問,他是如何說出“果家不幸詩家幸”這句話的?
很簡單。
坐在書齋中,手捧前人的大作,感慨一下而已。
——果家在動亂的時代是非常不幸的,可是,這樣的時代卻更能激發詩人的激情,從而寫出千秋不朽的詩句!
至於那些詩裏頭的“心酸淚”……則被趙翼給忽略了。
這一點,也是後人批評得最多的地方。
“我剛考上趙老師博士那會兒,他有一回跟我們講課,說有一種觀點認爲小說《紅樓夢》寫的是納蘭明珠的家事,而賈寶玉的原型就是納蘭性德。”吳剛冷不丁地說了這麼一句。
顧秋風微微愣了下,旋即就釋然了。
明珠家事說得以流傳,一是因爲《紅樓夢》裏賈府的遭遇與康熙朝大學士明珠一家的榮枯有着相似之處,二則是納蘭性德的性格才情,使人很容易就能聯想到賈寶玉的性格特徵。
多情、命運多舛。
這是納蘭性德和賈寶玉的共性。
《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賈寶玉中舉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納蘭性德歷經“入詞館而不得”、“盧氏難產而死”等種種現實後,人生態度逐步由積極向上轉向消極低落。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紅樓”二字反覆出現。
獨擁餘香冷不勝,殘更數盡思騰騰。今宵便有隨風夢,知在紅樓第幾層?
——《飲水詩·別意》六首之三
別緒如絲睡不成,那堪孤枕夢邊城。因聽紫塞三更雨,卻憶紅樓半夜燈。
——納蘭容若《鷓鴣天》
莫教星替,守取團圓終必遂。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
——納蘭容若《減字木蘭花·新月》
《紅樓夢》中着名的《葬花吟》“葬花”二字亦在他的《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中有所體現:“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
另外,《紅樓夢》中,賈寶玉中鄉試第七名,而公元1676年,納蘭性德考中進士也是第二甲第七名。
清人陳康祺在其着作《燕下鄉挫錄》徐柳泉的話說:“小說《紅樓夢》一書,即記故明珠家事。金釵十二,皆納蘭侍御所奉爲上客者也……”
晚清張維屏在其《鬆軒隨筆》如此記載道:“容若,原名成德,大學士明珠之子,世所傳《紅樓夢》賈寶玉,蓋即其人也。《紅樓夢》所云,乃其髫齡時事。”
甲戊本《石頭記》墨筆書批人孫桐生說得尤爲肯定:“予聞之故老雲,賈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蓋江村未遇時,因明珠之僕以進身,旋膺奇福,擢顯秩,及納蘭勢敗,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則寶玉之爲容若無疑。”
這些記載都把納蘭性德和賈寶玉聯繫起來,儘管無實據,終究事出有因。
明珠家事說廣爲流傳,還與乾隆皇帝對《紅樓夢》一書的看法有關係。
趙烈文的《能靜居筆記》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曹雪芹《紅樓夢》,高廟末年,和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廟閱而然之,曰:“此蓋爲明珠家事也。”
“高廟”即清高宗乾隆,“和”即寵臣和珅。
只是,這條記載的準確性如何,很難確定。
私人筆記嘛,特點不就是姑妄言之,姑且聽之麼?
而且這個說法也不見得是乾隆皇帝的原創,他事先也有可能對“明珠家事說”有所耳聞。
然而,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他這話流傳下來,不知影響了後世多少研究《紅樓夢》的學者。
持否定態度的也大有人在,晚清李慈銘即認爲明珠家事說“按之事蹟,皆不相合”。
總之,明珠家事之說一方面缺乏具體論證,一方面在理論和方法上也沒有總結出共性,他們起於猜測,止於猜測,甚至只提觀點,不做任何說明,簡直就是挖坑不填、管殺不管埋的節奏!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