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賴氏傳奇(上)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是“十國”裏的一朵奇葩。它的土地面積是最爲狹的,沒有之一,最初只有江陵城一座彈丸孤城,後來穩定爲荊、歸、峽三州。高氏也從未稱帝、稱國王,與前蜀、後蜀、南唐等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有些歷史學家認爲“十國”裏不該包含荊南,例如《九國志》中就沒有承認荊南高氏政權,而只記載了其餘九國。
開國國君高季昌最初爲朱溫養子朱友讓的家奴,後被朱溫相中,便命朱友讓收他爲養子,於是他成爲朱溫的幹孫子。後隨朱溫出征作戰,屢獻奇謀,得到朱溫的進一步賞識。
公元907年,朱溫建國稱帝,任命高季昌爲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從此開始經營這塊兒根據地。
後唐時主動避諱,改名爲高季興。莊宗李存勖封其爲“南平郡王”,這也是“南平國”法的由來。
明宗李嗣源時,曾與中原割裂,轉而向淮南稱臣,被封爲“秦王”。
高季昌得了腳氣而死,被後唐追封爲“楚王”,其子高從誨重新向中原稱臣。
荊南雖是彈丸之地,卻佔據着得獨厚的地理位置,高氏父子得益於此,將地緣政治玩兒得賊溜,請把陰奉陽違、兩面三刀打在公屏上。
在奉後唐正朔的同時,高從誨私下跟淮南集團藕斷絲連眉來眼去,勸進徐知誥。當徐知誥果真篡位稱帝后,高從誨又申請在昇州設置領事館,加強政治互信,得到了徐知誥的熱烈歡迎。
荊南地區繁榮富足,很大程度上正是受益於高氏父子的“腳踏兩隻船”,通過中原與淮南的對抗而在政治、商貿等領域攫取了巨大紅利。
高從誨不僅與中原的死氮—淮南眉目傳情,還與中原內部的叛臣暗通款曲。後晉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密謀叛亂,高從誨就與他有密切的書信往來,表示願意支持他。與此同時,後晉使者——翰林學士陶轂出訪荊南時,高從誨請他登樓閱兵,指着滿江的樓船戰艦“吳、蜀不臣久矣,我備好水師,只等子一聲令下!”
陶轂回覆朝廷,後晉石敬瑭大喜,賜他戰馬一百匹。
幾個月後,安從進果然謀反叛亂,然後就呼叫高從誨履行約定,予以支援。而高從誨一反常態,嚴詞拒絕,並將安從進謀反之事報告給後晉朝廷,哭訴安從進離間荊南的卑鄙行徑,並請求朝廷派兵,與荊南一起討伐叛賊安從進。
果然,石敬瑭不僅沒有怪罪高從誨,反而給他嘉獎,並讓他提供軍糧,幫助平叛。
契丹滅晉時,高從誨第一時間派使者向契丹進貢稱臣,同時又派人去河東太原府勸進劉知遠,表示荊南全力支持劉知遠同志走上皇帝的工作崗位,只求劉知遠稱帝后能把郢州劃割給荊南。
這是“高賴子”家族的種族賦既能——腳踩兩隻船。這就是區區彈丸荊南能存活貫穿於整個五代史的原因。
劉知遠入汴後,高從誨送去了豐厚的賀禮:金花銀器一千兩,異紋綺錦法錦三百匹,卷白羅二百匹,白花羅一百匹,絨毛暖座兩枚,九鏈純鋼手刀一口。同時請求劉知遠兌現之前的諾言,將郢州隸屬於荊南。
劉知遠耍了個的無賴,表示不認賬,不給。
高從誨非常生氣,高賴子家族從來都是耍別人,頭一次被別人耍了,簡直是辱沒門風!於是拒絕接受劉知遠給予的一切冊封。
恰巧,魏州杜重威叛亂,高從誨決定趁此機會給後漢一點教訓,於是發兵攻打襄州,結果被襄州節度使安審琦所敗,於是又轉而攻打郢州,結果荊南“全國精銳”被一個的郢州刺史打得大敗。
事實證明,除了耍無賴當渣男,荊南別無長處。
高從誨憤恨不已,於是宣佈與後漢一刀兩斷,轉而向南唐、後蜀稱臣,總之,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維護腳踩兩隻船的基本國策。
荊南的北面是中原,東面是淮南,南面是南楚,西面是後蜀,境內水系發達,交通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地,而“高賴子”腳踩兩隻船的做法又恰恰將五代時最棘手的地緣政治難題轉化爲最理想的商業環境,所以才鑄就了其經濟上的繁榮。
道理很好理解,淮南與中原在政治方面勢不兩立,外貿業務被嚴格禁止,但是經濟方面又存在着客觀需求,彼此依存,雙方需要一個對話和交流的窗口,各取所需。荊南恰恰符合充當窗口的所有條件,於是中原和淮南雙方都默認了荊南的“走私”行爲,這就是政治家之間的默契。“中間商”荊南賺差價賺到手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