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漢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獨尊儒術、廢黜百家的建議。
而這篇策論,也徹底流傳千古。
漢武帝與董仲舒,全部留在了史書上。
問政!
堪稱難度最大的策論!
若是寫好了,不只是留名,甚至有可能成爲大周今後的國策!
這對讀書人來說,是何等誘惑?
所有貢生都激動不已。
連唐孝仁都有些羨慕這屆貢生了。
他雖是狀元,但他殿試的時候,也只考了些普通的經義。
這證明什麼?
證明陛下對科舉的重視啊!
陛下是覺得我們內閣做的還不夠!
陛下都如此聖明瞭,還要向廣大貢生詢問治政的得失!
這麼不恥下問的精神,唐孝仁也感動了。
是內閣做的仍然不夠!
決定日後做事更加用心的唐孝仁,並不知道李天的想法。
如果李天知道他還想繼續努力的話,恐怕都得氣昏過去。
呂爲賓聽到這個題目,也微微一怔。
旋即萌生起一陣感動。
自己在貢試裏把陛下罵成那樣,居然還能參加殿試。
殿試的考題還是陛下虛心問政。
呂爲賓也生出一股士爲知己者死的想法!
這樣的皇帝,是我呂爲賓要報效一生的人!
他拿起筆,快速整理了思路,開始擬草稿。
劉文卓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筆走龍蛇的打起草稿。
殿試的時間比貢試要短,考生需要在兩個時辰內寫完策論。
然後由內閣首輔唐孝仁親自帶着賈仁義,翰林院院長等文官清流領袖,閱改殿試的試卷。
最後選出十份,交給皇帝預覽。
這十份便是這次科考的前十。
而具體名次,則交給陛下親自定奪。
第一叫做狀元!
第二叫做榜眼!
第三叫做探花!
前三統稱爲頭甲,翰林院可以直接授官。
剩下的便稱作二甲,二甲可以參與翰林院的貼試,通過也能加入翰林院。
如果沒通過,也可以去做御史。
十名往後,便是三甲。
三甲就沒那麼幸運了,有關係的話或許可以留在京都。
不然就只能外派郡縣,做一任知縣了。
前三甲也統稱爲進士,擁有進士的身份,纔有變成朝中大員的可能。
但是基本來說,只有頭二甲纔有可能坐到宰輔的位置上。
地方官員需得留任考覈,待返回京都,年紀都已經不小了。
頭甲與二甲一上來就是文官清流,比三甲升遷也快得多。
尤其是頭甲可以加入翰林院,那可是與陛下親近的職位。
若是能被陛下看重,那升遷速度更不用說了。
所以翰林院也被當成是儲相之所。
就是說那裏是儲存將來宰輔的地方。
所有貢生都不敢怠慢,專注的寫策論。
李天則無聊的打了個哈欠。
真無聊啊!
不過可以給國家選拔奸臣,朕忍了!
好不容易等到考試結束,唐孝仁匆匆帶着試卷去審閱了。
貢生們被帶去了等候的地方。
劉文卓被同鄉圍着,追問他所寫的內容。
劉文卓也沒藏私,笑盈盈的說了幾段自己的內容。
衆貢生讚歎練練。
劉文卓的貢試第一,名次不會跌到二甲外。
所以他最沒有壓力,寫了篇無功無過的馬屁文章。
劉文卓列舉了李天治政以來的功績,把李天和大臣都狠狠誇了一通。
例如衆正盈朝啊!
功比堯舜啊!
反正就是一通馬屁!
不過這小子的文筆的確華麗,即便是這種文章,也寫的非常不錯。
。